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于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意见建议

来自:迈丹科技 点击数:4092 添加时间:2016-06-08 0:00:00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实现建材行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目标,促进建材工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快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高建材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合建材工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实施国家“两化融合”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材工业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两化融合”上升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必将有效推动我国各工业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进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不断向国民经济各产业领域渗透、融合,有效带动了产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大大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效率、效能和效益,并将持续推动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加快推进建材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既是贯彻实施“两化融合”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两化融合”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持续推动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二)是提高建材工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建材工业作为传统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建材工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处于单项应用阶段,有少数企业正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与国内相关工业行业应用水平比尚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表现为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推进机制;二是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撑,一些事关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前瞻性、共性关键技术缺少有效的解决机制;三是推进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发展滞后,缺乏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引领,推进行业信息化的标准工作尚停留在起步阶段,远未形成支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标准体系;四是推进行业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和机制尚未形成。总体上看,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基本处在自发和少序阶段。因此,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提高建材工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三)是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打造升级版建材工业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追赶战略,我国建材工业各主要行业的生产和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建材工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主要产业完成了由“跟随”到“追赶”的任务之后,我国建材工业开始迈向“创新提升、超越引领”阶段。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升级版建材工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建材工业发展瓶颈,将成为打造升级版建材工业的主要途径。

1、通过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可以把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优化、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融入建材生产工艺,实现IT+IE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建设智慧型企业;

2、通过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构建建材生产执行系统,实现生产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运行自动化,确保全流程生产设备始终处在最合理运行状态,建立高效的产品制造模式;

3、通过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优化各种工艺参数和管理参数,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细管理,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生产和管理效能,降低生产和经营管理成本,并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

4、通过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现现行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推进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效能;

5、通过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商务智能、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建材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之中,变革建材企业运行方式,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二、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推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为主要目标,以打造升级版建材工业为主线,以提高建材企业效率、效能、效益为目的,夯实工作基础,突破技术瓶颈,构建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管理技术融合,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推进智慧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建材工业两化融合水平,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建材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推进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线,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的融合创新,为推进建材工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用市场化的机制构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咨询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和标准支撑体系,形成市场化条件下推进建材工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良性市场秩序。

3、坚持综合集成原则。两化融合技术涉及自动控制技术、测试技术、传感技术、执行技术、工业软件、管理软件等系列技术,推进建材工业两化深度融合需要走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

4、坚持典型带动原则。通过培育有代表性的示范企业或示范项目,引导先进技术和装备、资金、人才等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努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两化融合配套完备、具有明显特色的两化深度融合先进企业,并以此带动两化融合技术在全行业的普及和推广。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材行业两化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行业两化融合工作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渐趋完善,具有建材行业特点的两化融合瓶颈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对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成为建材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企业两化融合机制趋于完善。企业建立专职信息化机构的比例达到60%,制定信息化专项规划的比例达到80%,大型企业年信息化资金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2%左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备。企业内部网络实现办公、生产和经营管理区域的全覆盖的比例达到90%,互联网接入的企业比例达到100%,企业普遍建立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集成协同应用的比例达到50%。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建材智能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普遍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比例达到80%,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比例达到50%,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重点大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显著提高。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环境监控系统等应用系统的比例达到50%。

——在水泥、玻璃、陶瓷、玻纤等行业约10%的企业建成智能化企业。

——建材行业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工业行业先进水平,重点骨干企业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领和标准支撑,夯实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

1、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在产业规划中把两化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制定建材行业专项信息化规划和分行业的信息化规划,明确行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引领行业两化融合工作。推动建材企业制定信息化规划,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问题,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推进企业依据信息化规划编制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确保信息化规划具体落地、分步实施和持续改进。

2、构建健全行业信息化标准支撑体系。建材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工作,以服务和支撑推进建材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为目标,以建材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支撑技术为重点,加快建材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推动行业信息化标准与行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标准的有效衔接。提高信息化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标准中的支撑作用。

3、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服务平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大涉及行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力度,逐步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查询、共享和综合集成服务,鼓励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突破技术瓶颈,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创新,推动与建材工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高度融合和产业带动性的信息技术研究,突破两化融合关键技术瓶颈。

1、数字化技术

推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PCS控制系统、计量设备、检测设备的数字化接口技术,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横向贯通。

2、模型化技术

——工艺参数建模技术。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方法,针对建材工业的特点,在水泥、玻璃、陶瓷、玻纤等行业实施面向生产过程参数的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应用。

——优化控制技术。推动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模糊逻辑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等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提高先进控制理论在生产过程的应用。

3、生产制造技术

——工业控制技术:在建材行业已较为普及的DCS系统基础上,结合控制理论的发展,研究开发升级版DCS系统,使建材工业自动化达到一个新水平;推广适合建材行业生产特性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能源集中监控平台(EMS)和优化调度系统(APS)等系统的研发;推动具有混合控制策略的PLC/DCS混合系统(H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监测技术: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测控、计量设备,对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状态监测、性能计算、优化运行、操作指导、故障诊断、维护管理。通过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在线仿真,实现对生产全过程及时调整和优化。

4、融合集成技术

深入研究适合水泥、玻璃、陶瓷、玻纤、石材和矿山等行业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推进信息技术向各管理业务环节的覆盖与渗透,实现管理与生产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等综合集成应用。

(三)着力推广应用成熟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1、促进工业生产各个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提升建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建材行业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加快研发促进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

——在科研设计单位工程设计领域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数字模型等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创新研发设计模式。

——提升建材行业生产装备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支持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构建协同高效、专业化分工的运行体系,缩短新产品设计试制周期,提高核心装备研发制造能力。

——围绕提高国内国际项目总承包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业务需求,加强企业项目设计、工程实施、项目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支撑设计咨询服务单位开展工程咨询、试验设计、装备集成、安装调试、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建材生产工程承包服务。

——在玻璃深加工、建筑卫生陶瓷、复合材料、石材等产品设计领域,推广应用适应低成本、短周期及生产柔性特点的CAD、CAPP、PLM、PDM等系统应用,以缩短新产品设计试制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2、加大工艺流程和节能减排技术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实现绿色低碳、清洁生产

——在水泥、玻璃等行业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通过利用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智能分析、智能化采集设备和现代通讯技术,加强对主要用能企业能耗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企业能源计划、能源平衡、能源预测的管理水平。

——在水泥、玻璃等行业推广建立环保监控系统,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通过自动化智能化采集检测设备和现代通讯技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控制,监测废气中主要污染元素的浓度和流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数据,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3、推动建材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提升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水平

(1)推广电子商务在建材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

——在水泥、玻璃、陶瓷等领域,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增强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协同能力,促进产品分销和售后服务水平提升。

——引导龙头建材企业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推广应用物资集中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加大大宗原燃材料和重要物资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力度,降低采购成本。

——推动中小建材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在玻璃、陶瓷、石材、家居建材、备品备件等领域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建材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创新商务模式。

(2)应用先进技术,推动建材行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推进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石材等大宗材料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探索建立建材产品营销配送体系。

——在建材物流领域推广应用卫星定位技术、GPRS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物联传感技术,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实现透明管理、降低成本、保障安全、提高效率。

——在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等行业推广应用运输车辆监控调度管理系统。通过远程采集车辆动态信息,如位置信息、超速信息、燃油信息等,做到车辆智能调度,提高车辆使用率、即时监控车辆运输过程,防止物料损失,实时掌握运营情况防止燃油异常耗损和流失,解决车辆安全驾驶、规范运输和科学调度等问题。

——在玻纤行业推广物流自动化输送系统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实现玻纤企业内部物流自动化输送、分拣和分类存储。

(3)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利用信息化提高聚集区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整合行政服务资源和信息,构建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宽带覆盖率。依据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需求,推动信息、技术、质量、人才、市场、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云计算、无线宽带、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应用,提高产业集聚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4、普及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在水泥制品、墙体材料、石材等中小企业占多数的行业推广财务、采购、销售、库存、生产等业务环节的单项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对企业主要业务的覆盖和渗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着力推广适合产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促使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标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自主创新水平。

——推广适用水泥、玻璃、玻纤等行业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创新研发和应用,提升生产管理、生产调度以及生产决策等方面智能化水平。

——加快水泥制品、玻璃深加工、石材等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完善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构建协同高效、专业化分工的运行体系,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在非金属矿着力推广采用三维技术、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矿山地质、采矿生产调度、矿区建设等管理数字化。

——推广应用大数据、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商务智能(BI)等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企业经营决策水平。

——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加快提升综合集成应用水平,实现管理技术与控制技术集成、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等综合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快建材企业集团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升集团管控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集团决策支持、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风险管控、财务管控、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等环节的应用,重点加强从单一企业应用向集团内部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的转变,推进信息系统在企业各层级的横向贯通,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

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中小建材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健全和完善专业化的建材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建材行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市场开拓、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面向中小建材企业的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第三方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推动建材中小企业在采购、销售、生产、财务、质量等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

6、推广先进工业控制技术, 提升生产制造水平

重视建材行业控制理论的研究,推广应用成熟的自动控制技术,促进生产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建材主要生产领域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

——在水泥行业重点推广应用DCS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窑头温度检测控制、筒体温度检测系统、节能减排控制系统、回转窑模糊逻辑控制系统和在线仿真技术,完善并推广水泥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大力推广计算机生产监控调度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调度现代化。

——在平板玻璃行业推广应用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全数字网络化冷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玻璃熔窑专家控制系统。大力推进玻璃行业窑炉节能技术、余热发电技术、全氧燃烧技术等综合节能技术的实施。

——在陶瓷行业推广PLC控制技术、陶瓷原料制备控制系统、陶瓷窑炉控制技术、压机控制系统、施釉机器人控制技术等。

——在平板玻璃、制砖行业推广码垛机器人技术。

——在玻纤行业推广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应用DCS、PLC的配料、熔制、拉丝等计算机控制系统,提升玻纤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水平。

——在建材行业推广应用各种智能传感器、计量设备、检测仪器、智能仪表、在线分析仪、智能自动取样器等,增强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提高生产过程的监控水平。

(四)实施智能化企业建设推进计划

1、建材工业智能化企业具有以下特质:(1)协同合作:实现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管理等内部协同运作及与供应商、客户等外部供应链之间的协同;(2)综合集成:实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包括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决策支持等;(3)敏捷反映:应对新的业务种类和模式需求,通过快速服务机制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行;(4)创新服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品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创新;(5)低碳绿色:在实现低成本运营的同时满足对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智能化企业是在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两化融合综合集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IT+IE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智能控制:增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技术,对工艺流程、产品和质量、物耗、能耗、物流和成本管理等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整体提升企业生产控制水平和运营效益。

——智能装备:实现建材工业装备的创新研发,提升建材工业关键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建材装备的渗透融合,提高关键装备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建材装备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装备为重点,深化装备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在线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智能传感和检测:普及应用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适应网络化和集成化的需求;充分利用核磁共振、光电、红外线、微波等检测手段和技术,推广应用条码和无线射频技术,提高在线检测水平和信息传输效率。

——工业机器人:针对水泥、矿山、玻璃、墙体材料、玻纤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劳动力密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影响大等问题,推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等在建材生产领域实现示范应用。

3、组织业内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信息化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智能化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通过两化融合创新联盟组织技术攻关,并进行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集成,实现融合创新。

4、在水泥、玻璃、陶瓷、玻纤等行业选择有条件的建材企业进行典型示范,并在示范取得明显效果后组织在全行业逐步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推进环境

强化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对重大专项列项支持和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对建材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引导和扶植。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开发费用等,按国家相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政策。

(二)建立健全行业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组建建材行业信息化协(分)会,发挥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行业两化融合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和交流。建立建材行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组,健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定与示范应用的有机结合,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行业信息化标准制定。组建建材行业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市场条件下推进行业技术研发的创新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搭建行业产学研用协作平台,研究攻克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应用难点,特别是工业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应用,突破制约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发展行业两化融合服务体系

组建建材行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围绕建材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方案制定等开展信息化咨询服务,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组建建材行业信息化评价机构,研究和建立行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设建材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开展建材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评估、信息化诊断、信息化项目评价、两化融合等级认定等工作,通过评估评价。

(四)加强建材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化运行机制,推动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做好年度信息化实施方案,制定项目立项、实施、运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企业数据中心建设,提升网络在企业办公、生产等领域的覆盖率,提高计算机等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五)加快培养行业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

加强两化融合的宣传,通过信息化应用培训、论坛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高管对“两化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普及相关政策、知识和技术,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实训基地。组织编制信息技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相互融合的培训教材,依据不同领域的应用特点开展课程设置,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材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六)实施行业两化融合典型示范工程

实施重大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单项技术应用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提高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充分发掘和培育两化融合的行业典型,组织表彰两化融合先进企业、先进个人。加大宣传、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典型示范突破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难点,构建行业基于两化融合转变增长方式的新模式,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点面互动,带动全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